参展嘉宾体验学而思学习机
美国当地时间 1 月 7 日至 1 月 10 日,2025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正在拉斯维加斯举行,这是一年一度全球最大的消费技术产业盛会,旨在促进尖端电子技术和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至今已有 57 年历史。
继 2023 年的“ AI 元年”、2024 年的“ AI 应用元年”,大模型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从这届 CES 也不难看出,AI 毫无疑问是主角。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中国教育科技公司也带来了自己的 AI 成果。继去年大会,学而思学习机今年再度亮相 CES,这次展出的是学而思旗舰学习机。
从 2023 年底上市,这款学习机一直在迭代升级,现在不仅搭载了学而思自研的九章大模型,还内置了智能助手“小思”。可以说,通过这一台平板电脑大小的产品,就能体验到学而思几乎所有的 AI 教育能力。
九章大模型从数学切入,不止步于数学
随着对学生健康和综合学习能力的高度重视,创新型智能学习设备正逐渐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以学习机为例,AI 技术的革新改善和提升了学习机的功能及使用体验,使其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家长们越来越倾向于为孩子购买具备 AI 功能的学习机。
学而思学习机的销量也从侧面印证了这点。行业研究及咨询机构尚普咨询集团,从学习机行业、公众认知、终端渠道等维度进行调研,认证“学而思双十一学习机全网销量第一”。
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来看,搭载 AI 功能的学习机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教育与陪伴”,2024 年,学而思学习机共帮助孩子订正了 7497 万道错题,指尖查字词 2463 万次,作文批改 629 万次,学而思学习机上的智能助手“小思”累计被唤醒 2.3 亿次,家长们借助学习机给孩子点赞 293 万次。
这些 AI 功能的背后,是学而思学习机的“ AI 芯片”——学而思自研的九章大模型。自 2023 年 8 月诞生,九章大模型已经快一岁半了。
现在的九章大模型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顾名思义,九章大模型,肯定很擅长数学吧?没错,它确实会做很多数学题。之所以被命名为“九章大模型”和“ MathGPT ”,也是因为学而思一开始另辟蹊径,从数学切入做大模型,而不是从语言、对话切入。
现在的九章大模型已经不止步于数学。在数学和理科上,九章大模型能解题、讲题、单题批改、整卷批改;在语文学科上,具备作文辅助写作、作文批改等功能;在英语学科上,能提供英语作文辅助写作、英语作文批改、口语对话练习等功能。
学而思学习机是这些功能的集大成者,CES 的参会者在大会现场感受到九章大模型的各种功能,体会中国教育科技的创新应用,比如通过智能助手“小思”的圈圈学功能,随手圈整道题目、整个段落,即刻答疑解惑。
参展嘉宾体验学而思学习机
九章大模型已经悄然融入学而思的各个产品线,正如学而思 CTO 田密 7 月接受芥末堆采访时所说:“随着大模型时代的到来,所有的教育 AI 科技都可以通过大模型技术重新实现一遍。”
目前,九章大模型既有独立的大模型 App,比如 AI 一对一数学老师应用“九章随时问”;也嵌入了学而思现有的 App、智能硬件和学习服务,例如学而思学习机的中英文作文批改、随时问、精准学 Pro 等功能,都基于九章大模型,英语天天练 App,里面的口语对话功能也是九章大模型提供的。
除了应用在自家的产品身上,九章大模型也对外开放,提供 API 和智能体接口服务,让更多开发者研发出更多的教育应用。芥末堆了解到,九章大模型的解题、讲题等 API,已经上线到百度千帆、微软全球大模型 API 市场等重要平台,九章的智能体也已经上线到联想 AI PC 等产品上。
为了提高解题和讲题的准确率,学而思在九章大模型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二十多年的教研和内容积累,以及数千名技术、教研人员和高昂研发经费的持续投入。
教育是个特殊的领域,对准确率的要求很高。为了让用户直观地感受到九章大模型的效果,九章大模型在过去一年里打了很多比赛,拿到了还不错的成绩。去年高考和中考,九章大模型与 GPT-4o PK 做数学题,结果是九章大模型连胜两局。九章大模型还在数学评测网站 Matheval 上排名第一。
AI 正在砸掉老师的饭碗?
以九章大模型为代表的国内教育大模型正在快速迭代升级,一些 AI 功能看起来越来越像真人老师了。与此同时,AI 在全球教育领域的应用愈演愈烈,有多所学校称,开始用 AI 取代人类老师。
2024 年 9 月,伦敦私立学校 David Game College 开设英国首个“无教师” AI 课程,该课程用 AI 代替了人类教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 Alpha School,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取而代之的是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和游戏化课程的应用程序。12 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特许学校委员会批准成立 Unbound Academy,在这所学校学生每天只需在上午花 2 个小时来学习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科知识,这 2 个小时完全由教育科技公司的 AI 产品来主导。
那么,AI 大模型真的会砸掉老师们的饭碗吗?目前看来,还不会。
一方面,教育是个特殊的行业,现在的大模型仍然存在局限性。学而思 CTO 田密告诉芥末堆,“教育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人们对教育的容错率很低。就像自动驾驶技术如果应用不当可能导致事故一样,教育中如果传授的知识有误,家长和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不满。”
芥末堆也发现,虽然性能已经提升不少,但大部分的教育大模型落地还面临着掣肘,比如答案出错、超纲等问题时常发生。
这要求在大模型演进过程中要极为谨慎。学而思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搜索召回增强(RAG)技术,缓解这一问题。简单解释下这个技术,在大模型生成之前,先搜索并召回相关的内容,拼装到程序中作为提示词工程的一部分,这样输出就会有约束,不会胡乱生成答案。对于那些复杂或未遇到的问题,如果 AI 无法解答,学而思会提示用户,并在几小时后由真人教师进行确认,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另一方面,即使是上述的 Unbound Academy,也还是会安排真人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真人指导老师将实时监控学习进度,在学生需要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支持。同时,学生只在上午的 2 个小时用 AI 学习学科知识,下午会把上午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开展生活技能研讨会,这也需要真人老师的参与。
也就是说,这些真人老师发挥着比单纯教学科知识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情感陪伴、启发鼓舞。
另外,官方也对 AI 取代真人的模式持怀疑态度,比如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NEA)2024 年 7 月的一份指导意见强调,AI 永远不应取代人际互动,美国教师联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也在去年 6 月的一份报告中强调了人类的重要性。
国内教育科技业内人士也普遍持相似的看法。田密提到,“今天的大模型发展非常迅速,但还没有达到彻底替代老师的地步。”精准学集团创始人 &CEO 杨仁斌在 2024 云栖大会上表示,“即使 AI 技术已经能做到模拟人了,但真人老师的价值仍然不可取代。”
目前,大模型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田密以自动驾驶类比 AI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阶段来解释:“自动驾驶分为 L1-L5 五个档次,现在普遍处于 L2 水平,可以辅助变道和跟车,要达到 L4 的高级自动驾驶或 L5 的全自动驾驶,还需时间。”
同样,AI 教育目前也处于 L2 阶段,可以帮助备课、批改试卷等,但还没达到完全替代老师的程度。而 L3 是把系统串起来,在某些场景如自习室基本全部由 AI 实现,不需人类干预,L4 是 AI 接管绝大部分场景,L5 则完全没有人类教师参与。终极目标是 L4 或 L5,即 99% 的任务由 AI 完成,只剩 1% 的人类情感交流和技能传授。
在 AI 时代如何与 AI 共存
虽然目前的 AI 取代不了老师,但未来走向如何,谁都无法轻易下定论,毕竟技术进步的速度是指数级的。谷歌在 2017 年提出大模型的概念,仅仅 7 年多时间,AI 技术的进步速度之快,已超出当时的预期。
在当下这个 AI 时代,与 AI 共存并学会使用 AI 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现在,掌握 AI 技术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 AI 时代提升自身技能,确保不被技术发展所淘汰。正如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在印度人工智能峰会上分享:在可预见的未来,AI 取代不了人,但不用 AI 的人将会被用 AI 的人取代。
这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策层面,去年 12 月,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加快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鼓励各地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和研学实践,并将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培训纳入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地方也在纷纷出台适合当地的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在推动个性化教学的同时,提高师生的 AI 素养。
在通过 AI 的力量更好地助力教育普惠和个性化学习这方面,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辅相成。在校外场景,人工智能教育离不开教育科技企业大量、持续的投入,包括内容积累和技术研发,就像九章大模型走到今天并不是一蹴而就,要知道,学而思从 2017 年建立教育行业首个 AI 实验室以来一直在持续投入。学而思也通过在科学、编程、AI 方面的素养教学体系,让孩子们成长为能够更好地掌控 AI、利用 AI 进行创新创造的人才。
大模型强大的生成、理解能力,有望突破教育行业个性化、高品质、大规模的“不可能三角”。学而思在“ AI+ 教育”的愿景是,为每个老师配备一个 AI 助教,为每个孩子配备一个 AI 学伴。
我们也不妨大胆想象,AI 技术在演进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演变出更多阶段性的产品,比如 AI 老师可能结合机器人技术,拥有实体形态。
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形态如何变化,不变的是,用 AI 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这才是教育行业技术赋能的终极意义所在。
